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简约的卫衣和牛仔裤,正全神贯注地整理着经济学笔记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课堂,这位25岁的年轻人正在完成一场不同寻常的人生转型。
缘起:一场改变人生的比赛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,最初接触这项运动纯属偶然。"小学时学校开设击剑体验课,我握着剑的那一刻就爱上了这种感觉。"他微笑着回忆道,天赋与努力很快让他脱颖而出,16岁入选省队,19岁获得全国冠军,随后收到法国体育学院的邀请函。
在法国的四年间,费若秋经历了职业运动员的完整历程。"那是我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,"他说道,"欧洲的击剑氛围完全不同,每个人都是从心底热爱这项运动。"2019年,他在里昂国际击剑锦标赛中获得铜牌,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。
然而2022年的一次伤病改变了一切。"膝部十字韧带撕裂,需要至少一年的康复期。"费若秋坦言,那个被迫离开赛场的阶段,反而让他有机会重新思考人生方向。"我意识到运动员生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我需要为未来做更多准备。"
转折:从赛场到课堂
怀着对知识的渴望,费若秋开始了艰难的申请之路,白天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学员,晚上挑灯夜战准备SAT和托福考试。"那段时间比备战任何比赛都要辛苦,"他回忆道,"但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"

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威廉姆斯在得知费若秋的申请意向后,亲自与他进行了视频面试。"费若秋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,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非凡的求知欲和毅力,"威廉姆斯教练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,"这正是我们寻找的学生运动员。"
2023年秋天,费若秋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新生,从职业运动员到大学生的转变并不轻松。"最初几个月,我甚至不记得如何做课堂笔记,"他笑道,"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对我来说完全是新领域,但我喜欢这种挑战。"
平衡:剑与书的交响
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的成员,费若秋依然保持着严格的训练 schedule。"每周训练20小时,同时还要完成全日制课程,"他介绍说,"时间管理成为我最需要掌握的技能。"
费若秋将运动员时期的纪律性带到了学术领域。"训练和比赛教会我如何设定目标、分解任务并持之以恒,"他表示,"这些能力在学习中同样适用。"他的日常从清晨6点开始,先是体能训练,然后赶赴8点的课程,下午是技术训练,晚上则沉浸在图书馆中。
这种双线作战的生活虽然繁忙,却也让费若秋找到了独特的平衡。"击剑需要瞬间的直觉和爆发力,而经济学则需要理性分析和长远思考,"他解释道,"这两种思维模式相互补充,让我变得更加完整。"
融合:东西方经历的独特视角
在法国训练和生活的经历,为费若秋提供了跨文化的视角。"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和创造性,中国训练则注重技术和纪律,"他分析道,"而我正在美国体验将体育运动融入自由学术环境的模式。"
这种多元背景使他在团队中扮演着特殊角色。"我经常成为沟通的桥梁,"费若秋说,"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队友的思维方式,帮助大家更好地协作。"
经济学专业的选择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思考。"体育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,我需要理解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,"他展望道,"希望将来能够促进中西体育交流,让更多年轻人受益。"

未来的无限可能
尽管已经离开职业赛场,费若秋仍然关注着中国击剑的发展。"国内年轻选手的技术越来越成熟,需要的是更多国际比赛经验和战术创新,"他分析道,"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展示另一种可能性——运动员可以同时追求学术和体育 excellence。"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在采访中表示:"费若秋代表了一种新型学生运动员——他们不仅在体育方面出色,还追求学术上的卓越,他的经历激励着许多年轻运动员重视全面发展。"
当被问及未来的计划时,费若秋展现出运动员特有的目标明确性。"短期目标是保持学业成绩的同时,帮助哥大击剑队赢得常春藤联盟冠军,"他笑着说,"长期来看,我希望能够推动中美体育教育交流,建立更多合作渠道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向我们告别,匆匆赶赴晚上的训练,他的身影融入哥大校园中匆匆的人流,既是一名普通的学生,又带着不凡的经历与梦想,从剑道到课堂,从法国到美国,费若秋正在用手中的剑——无论是钢剑还是笔——刻画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。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